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2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广西龙眼种质资源研究及品种选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概述广西龙眼种质资源的特点,综述广西龙眼种质资源调查、亲缘关系研究和引种、品种选育进展,并提出进一步开展研究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2.
Among six species of juvenile fishes (<6 months old), stenohaline species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and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 had their highest specific growth rate ( G ) and most efficient food conversion ratio ( E C) and energy absorption efficiency ( I E) in fresh water. Three of the euryhaline species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 striped bass Morone saxatilis and Gulf sturgeon Acipenser oxyrinchus desotoi ) had higher G and had more efficient E C and I E in 3 and 9‰ salinities than in lower salinities (fresh water and 1‰). For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 (age 3–4 months), 9‰ was above the optimum level for G and E C. However, I E for brown trou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3 and 9‰ salinities. Over the salinity range tested, channel catfish had the largest change in G , E C and I E, while changes for euryhaline species were relatively small. Although all species tested survived and grew in all treatments, salinities as low as 1‰ adversely affected the stenohaline species, and 9‰ adversely affected brown trout.  相似文献   
83.
The Indo-Pacific Ocean is a biodiversity hotspot for marine organisms. In this area, most of th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marine animals, such as reef fish, molluscs and other associated coral fauna, but very little has been done on macroalgae. The Thai-Malay Peninsula is an important north–south barrier in this area, which faces two different oceans –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Pacific Ocean.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genet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adina boryana Thivy around the Thai-Malay Peninsula, where it is common. Three DNA marker regions, the mitochondrion-encoded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3 gene (cox3); the plastid rbcL, and the nuclear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 (ITS2) were used to evaluate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s within and between population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both the Andaman Sea and Gulf of Thailand sides of the peninsula. Parsimony networks and maximum likelihood and Bayesian analyses showed clearly that there are two separated P. boryana lineages, one restricted to the Gulf of Thailand and the other to the Andaman Sea and other areas of the Indo-Pacific.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ocean currents along the Andaman Sea and Gulf of Thailand may have shaped these populations of P. boryana. This phylogeographic separation, based on persistent currents in the area, may affect other marine organisms along the Thai peninsula.  相似文献   
84.
报道了中国广西南部瑞香科(Thymelaeaceae)一新记录属———十瓣瑞香属(Linostoma Wall.ex Endl.).十瓣瑞香属仅有3种,该文提供了该属的形态描述和分种检索表,其中多脉十瓣瑞香(Linostoma persimile Craib)在我国首次记录,还提供了分布于我国广西的多脉十瓣瑞香的详细形态描述及生态照片.  相似文献   
85.
利用2001-2010年EOS/MODIS17A3卫星遥感资料,对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NPP 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2005年植被年均 NPP 最小为625 gC??m-2??a-1,2003年最大,为714 gC??m-2??a-1,十年间广西植被年NPP平均值为662 gC??m-2??a-1;(2)不同植被类型NPP有较大差异,森林、灌木、农作物的NPP 平均值分别为834、614、517 gC??m-2??a-1;(3)十年间广西区年均NPP为显著下降趋势,且年均气温和降水对NPP时间变化作用显著,而日照时数对 NPP 时间变化的作用不显著;(4)广西区NPP空间格局形成主要影响因素为坡度,其次为经度,再次为地貌特征、纬度和降水;(5)非喀斯特区域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雨林化/季雨化常绿阔叶林年均 NPP 大于喀斯特地区,相反,喀斯特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作物年均NPP大于非喀斯特地区.整体而言,广西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为683 gC??m-2??a-1,喀斯特地区植被NPP为620 gC??m-2??a-1.  相似文献   
86.
广西森林土壤主要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广西区7大森林片区的11个主要森林类型样地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分析,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广西区森林主要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状况及分布格局,探讨了其相关的生态学过程,以期为广西区森林分区与林间采取不同措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广西区森林土壤主要养分基本属于中等变异,速效养分变异大于全量养分,其中AP、AK变异程度最大;广西森林土壤主要养分的半变异函数均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结构特征,TN、TP、AP表现为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TK、AN、AK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不同土壤养分空间结构不同,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广西区氮素含量比较丰富、K含量中等、P含量较少,北部片区土壤养分含量普遍大于南部片区,这可能与气候、降雨、人工种植森林树种、地形、林地管理措施等有关。  相似文献   
87.
黄国勤  王淑彬  赵其国 《生态学报》2014,34(18):5153-5163
生态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方向。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好、起步早、发展快、模式多、效益佳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广西生态农业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群众自发,实践摸索;第二阶段(1978—1991年):模式创新,高产高效;第三阶段(1992—2002年):政府推动,全面推广;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模式优化,提质增效。60多年来,广西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改善品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人员素质、扩大国内外影响等7个方面。当前,广西生态农业存在着6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科技薄弱,人才不足;(2)经济落后,资金缺乏;(3)生态脆弱,条件恶劣;(4)技术组装不配套,理论研究不深入;(5)意识不强,措施不力;(6)规模化不够,产业化不强。为使广西生态农业今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二是搞好规划,完善制度;三是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四是重视科技,培养人才;五是调整结构,优化模式;六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七是加强交流,开展合作;八是综合配套,全面发展;九是"三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良性循环;十是"四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同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8.
广西灵川县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南方农业大省(区),明确其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采用了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通过随机入户方式,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并结合调查问卷,对广西桂林市灵川县11个乡镇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访问,为方便研究和数据处理,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将该县11个乡镇分为3个片区:东部片区、中部片区、北部片区,对比3组农户的文化素质、种植制度、冬季农业现状、农业需求和农田水利设施等方面问题,探讨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调查结果表明,虽然目前灵川县农业取得众多发展成就,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县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一是种植制度结构单一,二是冬季农业发展薄弱,三是种植技术贫乏,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因此,为促进灵川县种植业可持续发展,亟需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大力发展冬季农业;满足农民最迫切的农业需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89.
基于对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植被的典型群落抽样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样方内胸径≥1.0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运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探讨了土壤肥力及地形因子对木本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聚类分析将森林群落划分为4个类型。2)DCCA第一排序轴突出反映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坡度的变化趋势,第二排序轴主要反映了海拔和全钾的变化趋势,各植物群落类型沿第一排序轴呈有规律的分布。3)在影响植物群落空间格局的因素中,土壤肥力因子对群落格局的解释能力为32.82%,地形因子的解释部分占22.54%,8.98%是土壤与地形因子耦合作用的结果,两者未能解释的部分占53.62%。群落物种多度分布主要受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随机因素所影响。  相似文献   
90.
李燕丽  潘贤章  王昌昆  刘娅  赵其国 《生态学报》2014,34(18):5220-5228
受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影响,广西土壤酸化、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等问题比较严重,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NPP能有效反映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中的生产能力,是评价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利用2000—2011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对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探讨气象因子、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近12年广西全区NPP总体呈增加趋势,在西南部地区上升较为明显,而在桂林、柳州等地区呈缓慢下降趋势。广西NPP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NPP值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NPP时空变化特征随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栽培植被NPP不断上升,显示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影响NPP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